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促进清洁电力更大范围共享互济
浏览次数:217   发布时间:2024/5/23 10:18:58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匹配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日前,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以下简称“NRDC”)共同主办的“2024年电力低碳转型中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电力转型的深入推进,电源结构、电网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推进电力低碳转型方面的实践经验,设计更加科学的市场和价格机制,以促进清洁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及共享互济。

能源产业协同模式将促进“一带一路”电力互通互联


随着能源绿色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电力系统动态特性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诸多新型稳定问题逐渐凸显。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没有统一的经验可以借鉴,碳足迹、碳市场及其电力市场相互协调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安洪光表示,各国亟待共同探讨发展与安全、经济与减排、长期与短期、局部与全部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研院规划二处处长高艺看来,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产业结构互补等优势,多维度开展合作,共享绿色发展硕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样面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高艺坦言。

为提高能源可及率,推动“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高艺建议,绿色能源可与当地产业实现就地结合,拓宽能源贸易合作渠道,朝着绿色能源转型和经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高艺以“绿电+、绿氢+、交通”协同模式进行举例——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绿电”通过广泛互联的电网直接输送至用能中心,靠近用能中心建设电解水的氢能制备工厂,以“绿氢”驱动重载卡车、列车、轮船等远距离、大容量交通运输工具。

“再比如‘绿电+、绿氢+、农业’协同模式,可以实现一块土地多种利用的目的,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提升农牧业产能及质量。”高艺认为,该模式可将清洁能源发电与现代农业高效结合,即通过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模式应用于农业多领域,因地制宜满足现代和传统农业对电力和热力的需求。

此外,在“绿电+、绿氢+、工业”协同模式方面,高艺提出4点建议。一是需要深挖传统高耗能行业电能替代潜力;二是加快发展电气化水平普遍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三是发展电制原材料产业;四是推进工业园区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亚洲国家或将逐步实现跨洲互联

根据麦肯锡全球碳中和模型的测算,如要达到1.5℃的控温目标,全球电力行业需要在2050年前减少99%以上的碳排放量,这意味着需要建立零碳电力系统。

亚洲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居全球首位。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5年,亚洲将消耗全球一半的电量,中国用电量将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因此打造零碳电力系统对亚洲实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亚洲电源装机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亚洲各国电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作为基础设施的电网形态和发展路径也有较大区别。”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高长征表示,在迈向零碳电力,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亚洲主要面临电力供应安全性、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碳关税等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要电力系统统筹各类资源有序发展,协调各类电源充分发挥作用,确保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调节能力。同时加强网源协调,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与电网的协调发展,包括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制定配额制度等。

谈及亚洲零碳电力未来发展,高长征表示,由于亚洲区域内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大规模电力需要通过远距离输电通道送至负荷中心,未来将形成以洲内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为电源基地、连接各大负荷中心的亚洲互联电网,并接受来自“一极一道”的跨国跨洲电力。

“东南亚形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个次区域电网,并与周边国家广泛互联,通过跨区跨洲通道连接东北亚、南亚等区域,实现亚洲和大洋洲互联。中亚富余电力可西送西欧,东送东北亚,北送俄罗斯,中亚跨区输电通道将促进电力资源在欧亚大陆的优化配置。”高长征补充说明。

早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年度报告:迈向零碳电力时代 推动亚洲绿色发展》显示,亚洲在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能源消耗重点领域,向电气化转变并逐渐消纳绿色电力,已成为推进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企业选择绿电,市场上对可再生能源的安装、优化、维护和交易等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新型商业模式和新型技术也将大有可为。

作者:赵悦婧
编辑:刘卓

校对:张宇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报》